
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正经历着历史性变革。全国人大代表蒋云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经过生态环境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联合推进,已转化为多项制度创新与实践成果,标志着我国水环境治理迈入"源头管控+智慧监管"新阶段。
制度创新构建监管新格局
针对以往存在的监管职责分散、执法依据不足等痛点,生态环境部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破解治理难题。新修订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创新性地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监管框架,将排污口设置审批、在线监测、数据联网等环节纳入统一管理平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办法首创了"排污量+浓度"双指标监测体系,并明确将监测数据作为执法处罚的直接依据,这一突破性规定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三维立体监测网络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部通过卫星遥感普查、无人机航拍详查、机器人水下探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完成56万公里河湖岸线排查,建立33万余个排污口动态数据库。北京某科技企业开发的智能监测浮标,已实现污染物浓度超标自动报警功能,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省级监管平台,响应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2小时。
治理成效显现生态红利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突破90%大关,达到90.4%,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在治理成效显著的太湖流域,通过排污口整治带动周边2000余家工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水域藻类暴发面积同比下降65%。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建立的排污口电子身份证制度,将实现"一口一码"全程可追溯,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重点排污口智能化改造。
立法进程加速制度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专门设立"排污口监管"专章,将代表建议中提出的"按口计罚"等创新机制纳入立法考量。正在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拟增设排污单位环境信用与排污许可联动条款,对多次超标排污企业实施许可证限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教授指出:"这种将排污口监管与企业信用挂钩的制度设计,在国际水环境治理领域具有创新意义。"
代表持续建言推动深度治理
作为连续两年提出相关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蒋云钟在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时发现,排污口整治带动了沿岸产业转型升级。"在重庆某工业园区,通过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倒逼36家企业实施节水改造,年减少取水量达120万吨。"他表示将继续关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建议构建跨部门、跨流域的排污信息大数据平台。
当前,生态环境部正加快推进"智慧河湖"监管系统建设,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覆盖重点流域的排污口智能感知网络。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水环境治理正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从单一监管向系统治理转变,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来源:生态环境部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 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表明转载来源,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