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任务,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治理成效显著:从“污水靠蒸发”到“水清能养鱼”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超过45%,部分地区的村容村貌实现根本性提升。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临河村为例,当地通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将处理后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同时打造湿地公园,既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所言:“大量农村污水已实现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污水靠蒸发’正转变为‘水清能养鱼’。”
政策精准发力: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全国政协发言人刘结一在两会期间强调,农村污水治理需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从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连续四年将农村人居环境列为民主监督重点,通过“小切口”提案推动系统性改善。例如,广西柳州市创新“庭院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农户庭院安装智能处理设备,将生活污水转化为灌溉肥水,为人口分散地区提供了低成本、易管理的解决方案。
地方实践创新:破解资金、技术、运维难题
面对治理中的多样化挑战,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元路径:
资金难题:山西省泽州县山耳东村通过污水治理带动乡村旅游,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实现“治理+致富”双赢;
技术短板:四川省2024年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严禁运维单位擅自停运设施,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管理痛点:多地代表建议构建“中央引导、地方统筹、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投入体系,并优化农村地下水监测网络。
未来方向:协同政策、技术与群众参与
尽管成效显著,农村污水治理仍面临资金缺口、技术适配性不足和管理机制待完善等问题。代表委员提出三大方向:
政策协同:整合中央与地方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可持续投入机制;
技术适配: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低成本、易维护的治理技术,避免“一刀切”;
群众共建: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引导其主动参与治理维护。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指出:“农村污水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小切口’,需以‘治理’带动‘振兴’,让绿色成为乡村底色。”
迈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农村污水与垃圾治理列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未来,我国农村将加速迈向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阶段。正如山西临河村的实践所示,污水治理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激活生态经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农村污水治理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生态工程。从“房前屋后”的细节抓起,以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为支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条治理之路,仍需政府、市场与民众携手同行,方能真正实现从“治污”到“兴村”的跨越。
//////////////////////////////////////////////////////////////////////////////////////////////////////////
来源:中国环境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 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表明转载来源,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